《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去年6月印发。本轮国企改革进程即将过半,取得哪些进展?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记者进行了采访。

 

科技创新力度明显加大

全球最大,世界首制。“中远海运绿水01”总长119.8米,型宽23.6米,在电动集装箱船总长、型宽、装箱数、载重吨及电池容量方面均是世界第一。

时延更低,速率更高。河北保定长城精工自动化工厂,全国首条5G—A汽车柔性产线运转顺畅。与普通产线相比,它每年可减少订单交付损失8亿元以上。

科技创新是本轮国企改革的关键词。“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各中央企业、各地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了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说。

努力成为原创技术的创新组织者——

2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作为能源领域的关键设备,本台样机由国家电投集团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单位,联合重燃公司负责具体实施,集聚19个省份20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参与研制。

很多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建立或参与了各类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南方电网组建新型储能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新型储能领域85%的国家级创新平台;陕西上线运行“秦创原”国资创新融合专区,面向社会共享省属仪器设备794台、技术需求51项……

努力成为原创技术的技术供给者——

相较于5G,5G—A将带宽速度、连接密度、定位精度、能效全部提升10倍,有望使物联网连接数量从100亿增加到1000亿。中国电信在陕西、上海等地开展5G—A赋能矿山、钢铁行业应用场景验证;中国移动宣布今年将在超300个城市启动5G—A商用部署。

努力成为原创技术的市场应用者——

为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国有企业带头优先使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自主创新成果,积极提供应用场景。至少有66家中央企业建立了“三首”采购绿色通道。

2023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1.1万亿元,已连续两年破万亿元。今年一季度,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4%,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1%,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下一步,国有企业要优化、重塑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整合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完善精准考核和中长周期考核激励机制。

如何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活力?王宏志表示,一方面,对基础研究、前瞻性颠覆性研究,要建立中长周期考核和差异化支持制度;另一方面,要以鲜明的导向加大对创新骨干人员的激励力度,把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作出贡献的科技人才。

“我们正在着力推进骨干科技人才工资总额单列、薪酬保护等措施,提升薪酬水平市场竞争力。”中国中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介绍,目前已确定全级次子公司50个中长期激励计划,激励方案覆盖8000余人。制度激励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国内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试跑,时速160公里至200公里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正式发布,CR450动车组样车将在三季度下线。


中央企业有实践,地方国企也有探索。

来到江铜研究院,副总经理陈岩正准备下车间。去年,团队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用无氧铜杆新材料实现了产业化,填补了国内空白,团队获得了成果转化奖励。江铜集团出台实施方案,深化人才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目前多项改革指标已完成超60%。

王宏志表示,国资国企要真正落实创新包容机制,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保护科技人才。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各国竞相角逐的新赛道、新经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传统产业基础扎实,但在新兴产业上仍有提升空间。

本轮国企改革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含房地产)5.09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

腾挪空间,发展新兴产业。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网发电,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商业化小微型天然气制氢反应器……中国海油积极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和发展方案。2023年,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近千亿元。

央地合作,实现强强联合。2023年底,国机集团联合河南省组建国机金刚石集团,布局超硬材料产业链,将重点发展新能源、芯片制造等领域用超硬材料及制品和关键装备。

向外合作,实现携手共赢。国投集团通过“控股直投+基金投资”,投资参股了一批独角兽企业;安徽探索国资引领的投资模式,推动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今年是国企改革的关键之年,各中央企业、各地要全面落实好本单位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王宏志说。


加码战略性新兴产业 央企力争多点突破

中国中车、中国海油、中国电信等产业集团因势制宜,不断破局新技术、新产品、新赛道;国投集团、中国国新、中国诚通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基金投资加速赋能战新产业,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棋至中局”,央企发展战新产业实现多点突破。

业内人士认为,央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引擎,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企业将加速成长,一批百亿级产业将加速形成。


央企主动作为

当前,多家央企发展战新产业积极主动作为。

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中国中车战新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围绕‘焕新行动’29项任务和‘启航行动’12项任务,集团研究制定加快布局发展战新产业46条支持政策,完成战新产业科研立项118项,加入11个央企创新联合体。2023年,战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57%,新设法人占比55%,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7%。”中国中车相关负责人表示。

能源央企因势制宜发展战新产业,壮大新质生产力。中国海油以“强基拓新”“重点突破”“创新培育”三种策略,有序推进海洋油气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高碳天然气利用等战新产业发展。国家电网则强化关键技术产品攻关,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继电保护高端控制芯片、电力行业首款5G轻量化终端。

电信行业不断加快推动战新产业筑优势上规模。“2023年,公司战新业务收入超过5200亿元,其中天翼云收入破千亿元,保持政务公有云基础设施第一和全球运营商云第一的头部地位,份额不断提高。”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公司重大战略,全面部署实施“AI+行动”。

中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央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应强化基础研究向市场应用推广,开辟原始创新“新赛道”,聚焦创新成果应用研究再升级,开展数字智能跨界融合新模式。要发挥“链长”行业领军作用,统筹、规划产业格局,规避“一哄而上”,发挥“链主”区域龙头作用,集中区域优势资源,规避“区域无效内耗”。


做产业投资引领者

面对战新产业技术迭代快、经营机制活、市场估值高、不确定性大等挑战,国投集团“十年磨一剑”形成的以基金投资培育战新产业的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荆科技、威派视、长光华芯、粤芯半导体、安睿特生物……国投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在未来产业和颠覆性技术领域正加速赋能。

“国投创业管理的6只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截至目前,基金累计投资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31家,累计投资金额超过240亿元,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2家,上市企业26家,5只进入退出期基金投资金额证券化率约40%。截至2023年底,国投创业管理的各只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组合内部回报率(IRR)超过20%。”国投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拓荆科技便是国投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成果转化和新质生产力建设的一个生动注脚。

“国投创业团队按图索骥找到我们,大家对服务国家战略的理念、对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未来前景、对彼此团队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高度认同,双方快速做出投资决策。”拓荆科技负责人表示,通过大比例领投,国投创业成为拓荆科技第二大股东,此后又对公司的客户导入、市场推广、公司治理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支持,帮助拓荆科技驶入发展“快车道”,成长为国内半导体设备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此外,中国保利联合地方政府及市场机构,设立超过10亿元规模的战新产业母基金,支持战新产业相关业务发展,推进在各类资本合作层面开展战新产业的投资并购和重组整合。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表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聚焦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选准选好重点投资领域,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做产业投资的引领者、持续回报的投资者。


持续提高价值创造能力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战新产业投资主动作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截至4月末,国新基金累计投资项目267个,金额1155亿元,其中累计投资战新产业项目245个、金额903亿元,占总投资金额的近80%,实现9个子领域全覆盖。”国新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透露,目前公司正稳步推进新基金募资筹设,通过基金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有序更替,为基金投资积累增量资金储备,更强力度、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全力以赴支持央企发展战新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国诚通也正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具有关键核心技术企业的投资力度。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各基金累计完成投资项目324个,累计投资2150.28亿元,其中69.7%投资于战新产业。

“下一步,中国诚通将围绕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新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品牌价值等‘五个价值’,持续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中国诚通相关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认为,发展壮大耐心资本有助于提升专业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占比,有助于科技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内容来源:国资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