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即将收官,还要继续实施吗?

发布时间:2022-08-09


继续实施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本能认为,2022年还有半年时间,继续实施可能就是把下半年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实,确保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国资委其实近期也召开了一些专题推进会,也提到继续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确保高质量收官。因此,大家认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的节点还是在今年年底,应该是有道理的。

 

但是从这次政治局会议发出的信号来看,显然没有这样的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意思很明显,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也就是说,就像我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一样,每五年一个发展规划,现在已经是十四五规划,既然经济发展不停止,那么国企改革也不停止。

 

从政治局会议的要求来看,我们能感受到中央深化改革的决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可能以三年为周期,不断推动,不断深化,不断拓展,确保国企改革高质量完成,确保国有企业能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成熟定型、有效落地。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意味着我们国企改革不再追求完成时间、不再搞一刀切,而是把高质量发展、补短板强弱项、务求改革实效、实现改革成果全面稳固化和制度化作为国企改革工作的着力点,作为国企改革的一个完成标志。一句话:国企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国企改革永远在路上。

 

国有企业数量庞大、人员众多,寄希望于两三年内全面完成国企改革是不现实的,急于求成则很可能流于形式,改革动作变形,为改革而改革,没有把国企改革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导致国企改革与发展两张皮。而在国企三年改革行动过程中,我们与很多国企经办人员都打过交道,很多人的重要工作其实就是写材料,各种各样的汇报材料以及迎接上级的考核评价,我们感觉很多国企人员对改革政策的理解、改革举措的落实还是不足的,大家往往把国企改革当做一项专项运动或任务,而不是常态化的工作,大家在繁重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对改革的心态往往是完成任务为目标,也就说突击一阵子,完成任务,写好报告就大功告成,就可以回归到正常工作当中。

 

2020—2022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屈指算来,真正用于国企改革行动的时间,其实只有一年半的时间。2020年,由于疫情,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是有所调整的,因此到快到年底才出台;2021年,各个企业才开始组织学习贯彻落实;2022年上半年,大家就开始写汇报材料,基本上到6月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任务基本完成。因此,由于疫情原因,导致国企改革的时间过于短促,留给我们学习研究的时间有点少,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质量和成效。虽然从改革任务的数量来讲,我相信几乎所有国有企业都能保证数量的完成,但是质量上有没有保证,其实要打一个问号。这里讲的质量并不是在汇报材料里面的质量,而是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对于国企改革的各项措施、战略部署是否认识到位,是否把各项改革政策做到应用尽用、能用尽用。最终国企改革的质量,只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企业有没有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发展。

 

明年还要不要继续改革?后年我们还要改革什么?是否还要另外搞一个国企改革专项行动呢?

 

其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在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成熟后,成体系地将改革政策实施落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就是国企改革的具体“施工图”,鉴于国企改革的持续性,个人认为没有必要换一个名字再重新搞改革运动。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名称非常响亮,这样的一个概念也深入人心,那我们为什么不在每三年国企改革高质量收官的基础之上,持续深入开展来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国有企业不断的转型升级、推动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呢。

 

改革到今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不能只是解决个别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的动力,改革开放这样的一个新定位,将对国有企业、中国经济,当然也包括我们从事国企改革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政治局会议释放的继续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非常有意义,意味着我们摆脱了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心态,以相对平和的心态和足够的战略定力,看待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 来源:国企混改研究)

 

精选项目更多